2021年7月,博彩网站推荐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校友宣晋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了篇幅达9页的展望文章,为新一代超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理论与设计指明了发展方向。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天津大学焦魁教授和杜青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包括焦魁教授、上汽捷氢侯中军博士和天津大学迈克尔盖弗(Michael Guiver)教授,文章其他作者来自天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上汽捷氢。

图为:超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膜电极新型结构发展路线
作为氢能社会布局的重要一环,燃料电池装置开发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其性能的提升。依据世界各国对燃料电池提出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十年左右,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计划提升至6-9千瓦每升,但目前水平距离预期性能指标仍有较大差距。
宣晋所在团队基于其强大的模型预测体系与丰富的产学研转化经验,结合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在国际顶尖刊物上首次对下一代超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未来发展路线进行了权威解读及展望。展望针对燃料电池中涉及的多尺度电化学、热物理过程,结合能源材料领域最新成果,对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发展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仿真计算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
文章创新性地指出,双极板和膜电极对未来功率密度提升的贡献度分别约为30%和70%,但各部件需要协同优化才能实现目标。“一体化”和“有序化”是未来设计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双极板进一步减薄会极大增加流动阻力,给反应气体供给和冷却液循环带来困难,因此流场和电极的一体化设计是一种趋势;另一方面,电极设计的有序化能够更好地组织传递过程,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宣晋2007年本科毕业于博彩网站推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能源工程),博士毕业后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10月,宣晋喜获香港青年科学家荣誉奖,此奖项一般每年全香港只授予三人,特别表彰在科学工作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其中工程科学领域获奖仅一人。2012年加入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因科研业绩突出被聘为特别教授,后陆续在香港城市大学和英国拉夫堡大学担任教授。 曾发表各类国际论文数十篇,目前任《ENERGY AND AI》副主编,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美国化学会(ACS)会员,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wap.peopleapp.com/article/6250694/6148633